振兴中药科技产业 推动转型跨越发展
振兴中药科技产业 推动转型跨越发展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中医药产业是我国独具特色和优势的朝阳产业与新的经济增长点。国家 “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 “加强中药资源保护、研究开发和合理利用,推进质量认证和标准建设”,为发展中医药产业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机遇。许多兄弟省市在推进科学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过程中,将中医药产业作为支柱产业予以重视支持,并取得了明显成效。山西是国内公认的道地中药材主产地之一,丰富的道地中药材资源为大力发展中医药科技产业提供了有利条件。如何使我省的中药材资源优势变为产业优势,并使这一产业优势在山西转型跨越发展大局中有所作为、有所贡献,不失为建设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题中之义。
我省的道地中药材资源优势堪比煤炭
山西是全国中药材资源大省之一,药材品质好、自然蕴藏与人工种植产量大。在国家重点扶持的60种中药材名录中,我省就占7种,分别是黄芪、党参、连翘、生地、黄芩、远志、柴胡。从市场占有率看,连翘年产量约占全国需要量的50%,远志年产量约占全国需要量的60%,党参年产量约占全国需要量的45%,黄芩年产量约占全国需要量的30%。从质量看,在中药中有效成分含量高、药效明显的药材被称为道地药材,这7种药材都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是业界公认的道地药材。从价格看,山西产的黄芪高出全国均价30%~50%,党参高出全国均价20%~30%,连翘高出全国均价15%~20%。
如果把煤炭比作 “黑金”,那么中药材堪称 “绿金”。山西道地中药材像煤炭一样是我省的特色优势产品,蕴藏着巨大的市场潜力。近年来,中医药在医疗保健、 “甲流”和慢性病方面的特殊疗效,以及传统中医药药食同源、无毒副作用的特色,受到全世界的重视。世界范围内回归人本主义、重视植物药和自然疗法,已成为医疗保健产业的发展趋势。规划发展大中药产业,不仅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还能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增加就业岗位,提高群众生活质量,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大力发展中药产业,是实现转型跨越发展的有效途径
中药制药产业是高科技产业,其原料来源涉及农业,研发涉及科研院所,销售涉及医药行业并能带动物流等流通环节,产业附加值高、产业链长,又是绿色节能环保产业。依托我省道地中药材资源优势,规划发展大中药产业,打造集研发、工业、种植、贸易、信息为一体的中药产业整体优势,应该而且能够在山西转型跨越发展大局中有所作为。
近年来,中药产业得到了国家高度重视, “中药现代化、产业化”被列为发展高科技产业的重要内容。国家科技部实施 “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省”建设项目,有力推动了中药产业的发展。列入科技部基地省建设的19个省市,中药产业都取得了长足进步。如广东省提出 “中医药强省战略”,政府每年拿出7000万元~8000万元专项经费资助中药产业项目,2008年实现中药产业总产值218.98亿元。四川、吉林、贵州等省也都设立3000万元的专项经费,支持中药产业发展,2008年中药产业总产值分别达到178亿元、214亿元、122.3亿元。
我省在科技厅等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于2009年获得科技部批准并启动“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 (山西)基地”建设。列入科技部 “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的省市,在行业领域与科技部等有关部委进行联席协商,在争取政策、资金支持方面拥有便捷条件和优惠待遇,这对我省发展大中药产业既具有重要意义,又提供了有利的政策环境。目前,由山西中医学院牵头,有关政府部门和企业支持、参与,基地省建设项目已与朔州市政府、山西振东集团签订合作意向,共同建设黄芪产业示范园区,将从中药种植、研发、生产、销售、信息等方面,打造产业联盟,发展中药产业,力争对我省中药产业能够有所裨益。
正视我省中药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目前我省的中药产业发展状况不容乐观。据统计,2010年我国中药产业工业总产值在2600亿元以上,而我省医药产业总产值还不到90亿元,中药产业产值更是微不足道。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中药材种植规范化程度低,品牌意识不强。全省虽有3家种植基地通过GAP认证,但尚未形成结构合理的种植体系。面临 “北药”其他种植省区的挑战,如内蒙古的黄芪,甘肃的党参、柴胡,河北的黄芩等。我们若不抓紧药材基地GAP建设,不加强道地药材保护开发,现有资源优势将一去不复返。
二是科研投入不足,特色优势产品偏少。医药生产企业研发投入不足销售收入的1%,远低于发达地区5%以上的水平。缺乏具有高技术水平和高附加值的创新产品,忽视名优品种二次开发,真正具有山西特色的定坤丹、龟龄集等百年传统经典中成药都难以摆脱渐次式微之势。
三是市场拓展能力弱,产品附加值低。尽管是真材实料且价格低廉,却难以分到市场的 “一杯羹”。同样的老字号“六味地黄丸”,北京同仁堂生产的是携带方便的小颗粒,一盒能卖到16元,而我们省城一家药厂的同类产品却不到8元。
四是政策支持力度小,难以形成规模效益。产业链条长,但相关产业关联度低,缺乏政府有效扶持和引导,资源分散,各自为政,形不成 “拳头”。
尽管山西中药品种和原料药产量在国内占据重要地位,但省内中药深加工企业不仅数量偏少、规模偏小,而且在国内中药产值中所占的比重非常小。同时,在知识产权、产品研发、品牌创建等方面,同国内许多先进省市存在着很大差距。就像不断向外运煤一样,我省的中药产业也是资源输出型为主。据不完全统计,每年我省产的中草药有超过70%的份额,运往河北安国、安徽亳州等国内中药批发市场销售,只有20%左右被省内中药厂、周边省市中药厂消化。省内至今也没有形成一处颇具规模的中药材批发配送集散地。在全国上下谋求科学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形势下,在积极推进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今天,如何实现中药产业的转型发展,使山西由中药资源大省向中药产业强省跨越,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深刻命题。
加快我省中药产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1.科学规划,整合资源,建立中药材发展示范基地。一是开展中药材种植区域规划,确定发展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和品种,围绕这些优势品种,规划、发展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二是以山西道地药材为主导品种,以企业为核心建设符合GAP标准的山西道地药材或山西大宗药材的中药栽培或野生基地,以及优质种源繁育基地。三是在此基础上组建中药饮片生产企业,采用现代技术对山西道地药材进行深加工,生产中药提取物等现代中药饮片,提高产品附加值,实现优质、高产、高效的中药材产业化发展。
2.借助现代农业全产业化模式,延伸中药产业链,提高附加值。一是开展现代高新农业技术在中药材生产、种植中的应用研究和推广研究,提高药材品质和产量。二是与旅游业相结合,兼顾药材生产和旅游观光,发挥生态效应。三是与特种养殖业结合,发展特种养殖业。如晋北地区特产畜牧产品柏子羊和采凉羊,柏子羊吃柏树种子和幼枝嫩叶,肉无膻气并有柏树的清香;采凉羊食大同以北采凉山药材成长,肉质鲜美,无膻气。
3.依托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 (山西)基地省的平台,推进中药产业科学发展。一是对道地中药材进行质量标准研究,为 “晋药”贴上条形码。二是整合我省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现有人才、技术和信息资源,进而通过产学研商的有效紧密结合,开发新品种,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形成集约发展和规模效益。三是应用现代制剂技术,对我省传统名优中成药品种、特别是复方制剂和中成药进行二次开发,提高科技含量,开发大品种,培育大企业,占领大市场、乃至国际市场。
4.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实施大中药产业发展战略。一是将中药产业作为转型跨越发展战略的支柱产业,在招商引资、项目建设、融资和税收等方面给予扶持。二是将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 (山西)基地建设,纳入我省“十二五”专项规划和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有关规划中,扶持基地省建设步入全国前列。三是设立专项资金,每年由省财政支出3000万元,资助中药科技产业项目。
煤炭是不可再生资源,而中药材是可再生资源,无论是对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还是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中药产业都前途无量。国内虽然中药制药企业众多,但相对世界的需求来说,中药的产能仍是相对匮乏的。只要依靠科技进步,发挥自身优势,山西定能成为中药强省。
作者:周 然
文章来源:《山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