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中心 >> 控制效果评估

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发展的差距与对策

 

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发展的差距与对策

 

20110523

  国内外发展实践已证明,发展中小企业产业集群是区域经济寻求差异化发展空间、获得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有效发展模式;是我国制造业等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也是提升我省区域经济竞争力,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可行现实途径。

 

  形成于上世纪90年代后期的我省中小企业产业集群,近年来充分发挥对外开放的后发优势,以“八大经济区”、“十大工程”建设为主导,积极推进自主创新、产业升级,进入了加快发展时期。但相比率先发展的沿海地区和增长较快的环渤海等地区,我省中小企业产业集群的差距仍较大。一是缺乏知名的地域产业品牌,资源型产业集群地域品牌不亮。二是产业集群的规模小、实力弱,园区型产业集群关联程度不高。三是中小企业的税收歧视严重,龙头带动型产业集群竞争能力不强。四是产业集群的环境有待完善,区位型产业集群发展环境不优。我省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加快发展需要大手笔谋划、高起点打造。

 

  一要大手笔规划关联产业集聚,开发产业的潜力。我省产业集群要有目标地吸引那些具备产业带动优势和有产业关联效应或配套协作功能的项目进入。在项目建设重点上要积极发展具有优势资源条件支撑的食品工业项目、与大企业分工合作及为其服务的配套项目、对已有工业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升级项目、出口产品加工基地建设的项目、具有竞争力的高端制造业项目等。通过对建设项目的大手笔统筹规划,达到集群式产业布局、关联性产业集聚,使产业潜力得到充分开发,形成规模优势和竞争优势。

 

  二要高起点打造工业园区建设,增强企业的动力。加快实现产业发展集群化,集群发展园区化。我省工业园区多数规模偏小,要把工业园区建设作为产业集群发展壮大的基本依托,搞好园区的整合、扩容和提升,使工业园区与产业集群协调发展。要高起点制定总体规划,根据国家的产业发展规划,立足本地资源禀赋特点、产业发展现状、产业链形成规律,以园区建设为重点,高标准规划和建设富有地方特色、功能定位独特的各类工业园区、农业园区。通过园区的规模化聚集、专业化分工、社会化服务和规范化管理,选择具有本地比较优势的产业或产品,促进分散、初级的工业结构向高加工度、高附加值和高技术演进,促进产业集群有序发展。城区新建工业项目必须进入当地的工业园区,工业园区招商引资要设置必要的环境门槛,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污染企业转移进入。

 

  三要新举措创新打造龙江品牌,激励产品的活力。品牌建设是产业集群取得成功的关键,没有地域产业名牌,集群内很多中小企业将面临更大的生存压力。区域品牌化建设更多地是依托产业集群来进行,要以“依托特色产业,培育名牌产品,明确区域定位,做响区域品牌”为思路,鼓励产业集群采用国家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培育区域产品综合品牌,促进产业集群内企业多层次、全方位的联合协作;鼓励企业开展企业形象和名牌标识的活动,着力提升企业、产品的国内外知名度,打造一批产业名县(市)、名乡(镇),共创更多的龙江名牌。

 

  四要发展产业链条和吃配经济,提升市场竞争力。“吃配”一词是我省2005年首创的,当时主要指抓好现代装备制造业等优势产业配套项目建设,延长产业链条,形成产业集群。后来,“吃配”项目被进一步发展和引申为“吃配”经济,主要是指发展重点装备制造企业协作配套企业,形成装备制造业集群化发展。我省地方产业集群不仅要注重制造能力的扩张,也要重视相关支撑产业,加快产业配套,拉长产业链条,注重突出产业链整体设计,注重引导产业集群内部专业化分工和横向配套协作。

 

  五要构建区域经济一体化网络,形成发展的合力。在“哈大齐”工业走廊项目和以四大煤城为主的煤炭精加工和煤化工等产业集群建设中,都要打破现行行政区划的利益局限,构建区域经济一体化网络,才能形成发展的合力。要根据地方产业集群内中小企业的公共需求,在规模较大的产业集群中,按照“政府推动、市场运作、自主经营、有偿服务”原则,重点扶持建立一批研发中心、检测中心等技术服务机构,构筑信息服务平台,实现技术、人才、信息等资源共享。要引导和支持产业集群发展行业协会、商会,建立专业网站,促进产业集群内商业网络的形成与发展,使其成为对外合作交流和应对贸易摩擦的平台。

 

  六要扶持中小企业搞全民创业,扩大就业吸纳力。扶持中小企业带动全民创业,要构建完备的创业融资体系,增强创业资本可获性;要健全创业的服务体系,使创业的门槛最低化;要健全创业的教育和培训体系,使创业者的能力最大化;要完善创业政策的扶持体系,使创业的成本最小化;要建设创业基地和园区,使创业环境最优化。

 

  七要打好县域经济的产业基础,发挥市场的推力。我省要打好县域经济的产业基础,一要强化特色产业。因地制宜选择农业服务牵引型、工业催生型、城市辐射型、旅游开发型、矿产资源型、农产品加工型、外资推动型等不同产业发展模式。二要优化县域产业结构。充分利用县城沟通城乡的“商品链”、“资金链”、“物资链”、“信息链”及“交通链”优势,大力发展交通、通讯、城乡贸易、仓储、信息中介、旅游服务等第三产业。三要把承接产业转移和优化产业结构结合起来,有选择、有重点地承接产业转移。

 

  八要加强十大产业项目的引导,拓展优势的威力。项目建设是我省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是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实力的有效途径。 要以我省近期将重点发展的 10大产业项目建设为契机,通过把资源转化成项目、再转化成产业,来实现从资源优势到经济优势的提升,实现从招商引资到招财引智的转变,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跨越式发展。

 

九要转变政府职能为公共服务,强化富民的能力。政府要从经济建设型向公共服务型转变,须改变政绩评价体系。目前的政绩考核主要是经济指标,不能对地方政府行为形成约束。只有弱化经济增长指标,强化更多社会性指标(比如居民收入增长率,就业水平,社会保障水平,环保水平等),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政绩评价体系从而转变地方政府行为。一个经济体无论采取什么样的发展模式,都必须让民众深深受益,幸福指数大大提升。这应该是衡量一种模式是否成功的最重要标准。

 

 

作者:郭

文章来源:《黑龙江日报》

 

 

国际内部控制协会ICI中国总部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西直门外大街18号金贸中心A座1039室
官方网站:www.neikong.com 联系电话:010-68004176、68004186 传真:010-68004186   E-mail:cert@neiko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