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家的思维境界
企业家的思维境界
小老板谈“生意”,大老板谈“项目”,企业家谈“事业”,领导者谈“价值”
关于企业经营者的境界问题,我曾总结了一个通俗的说法:小老板谈“生意”,大老板谈“项目”,企业家谈“事业”,领导者谈“价值”。所谓 “老板”者,商人也,唯利是图是其固有本性,其中或有谨守“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者,当有晋升“企业家”之列的希望;而真正的“企业家”,当力争达到“领导者”的境界。
人格特质决定个人境界
从根本上决定企业家个人境界的,是他的人格特质。我一直认为,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应该具备三大核心人格特质:明确的人生信仰,有效的思维模式,良好的行为习惯。其中,具备明确的人生信仰是最重要的。信仰将决定其终极追求,塑造其核心价值观,从而决定其处世的基本原则和为人的根本立场。虽然信仰和理性之间,往往存在难以调和的矛盾,但是,没有信仰的人,则一定缺乏真正的理性。有信仰的企业家,才可能具备相应的境界和能力,为企业建立信仰,并澄清企业使命、愿景和核心价值观。这样的企业和企业家,才有信誉感召有信仰的人才,而人才是企业发展之本。现实生活中,企业经营者信仰缺失从而境界不高的现象屡见不鲜,究其原因,则相当的复杂。笼统来讲,可能包括环境和自身两方面的原因。环境方面:一者因我们社会的传统文化断层造成普遍的信仰缺失;二者因尚处于市场经济初级阶段难免过度功利化倾向。自身方面:企业家个人不重视学习,不加强自律。这些原因,以及其他因素,造成今天我们的社会“唯利是图的商人”比比皆是、而“创造价值的企业家”则相对稀缺的现象。
思维模式决定思维境界
思维模式,则更直接的决定企业家的思维境界。
无论企业处于发展的任何阶段,企业领导者的思维模式和战略构想都直接决定一个企业的前途命运。当然,在实践当中,不同阶段的企业,不同行业的企业,不同规模的企业,其领导者的思维模式和战略思路,往往会表现出不同的具体特征,出发点不同,关注点不同。
比如,在企业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企业家考虑问题的出发点也会有明显差异。起步阶段考虑的是“如何生存”;早期阶段考虑的是“如何成长”;高速成长期考虑的是“如何做大”;稳定发展期考虑的是“如何做强”;而一旦进入业务衰退期就要考虑“如何转型”。
又比如,不同规模的企业,企业家关注的焦点也会有差异。小企业关注“好产品”;中等规模的企业关注“好团队”;大企业就更关注“好机制”;而领导型企业往往就更关注“好文化”。
成功的企业家,他们的思维模式也往往表现出一些典型的共性。如考虑基础性问题,一般总是依照“为什么、凭什么、怎么办”的基本逻辑展开;考虑经营管理性问题,往往总是依次聚焦于“盈利、成长、风险控制”三个关键主题并协调三者之间的关系;而对待战略性问题,则按照“方向、路径、节奏”三要素来把握基调。几乎所有领导型企业家,在谋划企业长远发展的时候,都普遍坚持这样一种发展思维,我们一般俗称“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种着地里的”。
我国一些标杆型企业家的成功实践,非常具有示范意义。
联想的创始人
思维境界体现在核心竞争力观念
企业家的思维境界,将集中体现在其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立场和构思。
在过去15年的管理咨询生涯中,基于大量企业的实践经验和自身长期的跟踪研究,我构建了一个现代企业核心竞争力模型,即企业核心竞争力=领导力х组织能力。首先,领导力是“灵魂”,企业家和管理团队的领导力水平,将直接决定企业的竞争力水平和发展前途。其次,组织能力又可以细分为三个方面:第一、商业模式的创新力,这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因”,企业能否做强做大,最为基础的条件就是它的商业模式要具有生命力,不能有明显的先天性缺陷。第二、管理制度的创新力,这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肌体”,有效的管理制度,才能形成富有活力的企业组织。第三、核心技术的创新力,这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血脉”,没有核心技术驱动的企业,就好比是一个人血脉不畅甚至于血脉停滞,其后果当然是不言而喻。
要想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各个要素,就必须持续不断的进行企业制度创新。做企业,两个基本的定律,一是“不进则退”,二是“死去活来”。所以,必须要不断的创新,才能不断的打破企业成长瓶颈。而创新的本质,是通过企业各层次和各领域的制度创新,平衡利益关系,协同整合资源,优化资源配置,改善投入产出。
作者:马志坚
文章来源:价值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