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促进流域经济区发展的机制
完善促进流域经济区发展的机制
流域经济区是指生产布局以自然河流水系为基础,以内河港口和水陆综合运输通道为主轴,以轴上或区内大中城市、优势产业、地域文化为依托,以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和生态平衡为保障的带状经济区。世界各国发达的经济走廊和重要经济地区大都布局在主要江河流域,流域经济区成为一国的产业集聚带和城市密集带。我国流域经济区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类型,在区域经济发展总体战略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在流域经济区的主要构成要素中,自然要素是基础因素,交通要素是决定因素,城市要素是核心因素,产业要素是关键因素,文化要素是内在因素,生态要素是特色因素。发展流域经济区,应处理好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当前,我国实现流域经济区健康发展,需要在完善机制上下功夫。
完善经济区、行政区、自然区互动机制。流域经济区通常是跨行政区、自然区的经济区。发展流域经济区,需要建立和完善经济区与行政区、自然区之间的协调合作机制。一是完善经济区与行政区互动机制。提高不同行政区域之间生产要素和商品流动的畅通性,实现由行政区经济向经济区经济转变。二是完善经济区与自然区互动机制。流域经济区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生态系统。经济区域规划应符合流域生态系统的要求,在主体功能区规划理念指导下,逐步实现由行政区经济向自然区经济或生态区经济过渡。三是完善市场主体与行政主导互动机制。发展流域经济区,应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更多地采取市场机制和手段解决经济区发展中的问题,逐步实现由行政机制为主向市场机制为主转变。
完善交通、产业、城市联动机制。首先,交通运输状况直接决定着流域经济区产业发展和城市布局。应加快发展内河航运,为流域产业发展创造有利的区位条件,降低运输成本,扩大产业服务范围和辐射半径,努力形成沿流域带状布局的优势产业集群。其次,城市发展有利于流域产业带扩张和交通运输能力建设。应依托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带动整个流域形成“点—轴”经济带,并伴随“点—轴”经济带的产业分工、升级、转移和专业化发展,强化流域内中心城市与次级城市以及次级城市之间的经济合作。再次,交通、产业、城市三者联动是加快流域经济区发展的强大动力。应建设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充分发挥流域经济区集聚、辐射、扩张的经济功能,推动流域中心城市和城镇科学发展,带动整个流域经济区发展跃上新水平。
完善经济、社会、生态平衡机制。实现流域经济区可持续发展,应以“经济—生态”动态平衡为衡量标准。一是在流域经济发展上完善平衡机制。提倡和推广“宜经济则经济,宜生态则生态”的发展模式,大力发展高效生态经济,实现开发与保护、经济与生态的有机统一。二是在流域社会发展上完善平衡机制。积极发展流域经济区社会事业,统筹考虑流域经济区人员流动、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等,加快实现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一体化;健全上下游之间生态补偿机制,努力实现不同功能区之间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三是在流域生态发展上完善平衡机制。处理好水资源当前开发与永续利用的关系,努力实现水资源的有序开发、可持续开发。科学确定流域生态保护、航运发展、产业开发的空间布局,坚持生态优先、开发服从生态的原则,增强流域经济区经济、生态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完善经济、文化、民族融合机制。经济与文化密不可分。发展流域经济区,既要努力提升经济硬实力,为增强文化融合力奠定物质基础;又要努力发展流域文化,为深化流域经济联系、交往、融合提供强大动力。很多流域经济区包含着民族地区,民族特色文化是发展流域经济区应该着重考虑的因素。一方面,应立足民族特色,发展特色产业,增强流域经济区经济和文化竞争力;另一方面,应促进流域内各民族之间交流合作,通过开发开放带动民族地区思想观念转变和经济社会发展。
作者:刘有明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