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交通运输、现代物流、金融服务、技术研究与开发、信息服务和商务服务等行业,构成生产性服务业的主体。随着服务经济时代的到来,服务业逐步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生产性服务业作为为一二三产业提供中间服务的行业,具有知识智力密集度高、产出附加值大、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等特性,在服务业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对提升地区的综合服务功能和增强区域综合竞争力产生重要的作用,成为当今产业竞争的焦点和全球价值链中的主要增值点。为此,广西应把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作为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突破口。
构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的载体
产业集聚具有规模效益、降低成本、促进创新等一系列集聚效应。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的重要载体。更多具有协同效应和学习效应的生产性服务企业在一定区域集聚,由此带来规模经济和高效创新,是服务业空间组织结构发展的必然趋势。应围绕区域性现代商贸物流基地、先进制造业基地、特色农业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着力打造中央商务区、现代物流园区、科技创业园区、创意产业园区、软件园区、产品交易市场等多形态的现代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通过规划布局、政策引导和必要的财政支持等形式,优化土地、基础设施、政策措施、人才、资金等各类资源的配置,引导和支持生产性服务业知名企业的区域性集聚。
加强生产性服务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
生产性服务业具有中间投入的特性,与第一、二产业以及生活性服务业关系十分密切,是分工细化和服务外部化的产物。三大产业不断发展,能够不断扩大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反之,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也能够有力支撑其他产业的发展。因此,加快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必须提高三次产业自身的竞争力,深化产业链分工,不断加强产业之间的互动,增强产业之间的关联。一是加快服务外包行业的发展,深化专业分工。通过引导和推动企业进行管理创新和业务流程再造,将一些非核心的生产性服务环节转变为外部化的专业服务,以核心竞争优势整合企业的服务供给能力,实行专业化经营,深化发展产业链上的专业化分工体系。二是加快信息技术服务业的发展。在企业内部,将信息技术用于企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加强部门之间的交流合作;在企业之间,通过建立信息共享平台推动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合作。三是将生产性服务业引入三次产业生产过程,着力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从产品生产的研究设计、市场调研到物流运输、营销策划,都通过生产性服务业的参与来提升产业竞争力,加速产业升级。
增强生产性服务业自主创新能力
生产性服务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决定生产性服务业规模的扩张和绩效的提高,直接影响生产性服务业的核心竞争力。应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提高生产性服务业的技术含量。一是用信息化改造传统生产性服务业,加快服务业电子化、自动化进程,不断扩大信息技术在生产性服务业领域的应用。二是建立健全技术创新机制,鼓励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建设各类研究开发机构和增加科技投入,使企业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三是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基础上建立科技创新平台,形成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科技创新网络。借助高校及科研机构的人力优势及研发能力,形成政府支持、产学研一体化的创新体系,培育和发展科技服务中心、创业孵化器、信息服务机构、科技融资机构、科技评估中心、知识产权事务中心、技术产权交易中心、公共科技信息平台等科技创新中介服务机构。
营造有利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外部环境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需要规范、宽松的外部环境,这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两方面。信息基础设施、交通基础设施、商务楼宇等硬环境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重要物质支撑。制度环境、法律环境和政策环境等软环境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重要保障条件。一方面,要合理引导政府的投资方向,加强与生产性服务业高度关联的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科学规划各类基础设施,形成职能配置合理、比较优势突出的区域分工体系,提高基础设施的使用效率。另一方面,要制定一整套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政策体系,包括财政政策、融资政策、土地政策、人才政策、激励政策等。健全生产性服务业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公开透明、高效规范的市场监督体制,规范服务行为,消除体制障碍,降低市场交易成本。
加快生产性服务业人才队伍建设
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不仅需要层次较高的研究型人才,也需要大量懂技术、会操作的实用型人才。加快引进和培养广西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急需的信息咨询、电子商务、金融保险、现代物流、科学研究、研发、中介服务等行业的人才,重点引进一批起到领军作用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通过规划引导、政策扶持、资金投入等方式,推动自治区内高校加快生产性服务业人才培育,同时加快建立多层次的生产性服务业人才培训体系,加强职业培训,建立生产性服务业职业资格标准体系,提高整个行业人才队伍的专业水平和整体素质。
作者:吴金艳
文章来源:《广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