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积极转变中争创发展优势
在积极转变中争创发展优势
核心提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也是我国各地科学发展的重要机遇。谁掌握了转变的主动把握了要领,谁就能赢得科学发展的先机和优势。南充作为四川的人口大市、农业大市和革命老区,近几年来,认真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了建设川东北区域中心城市和成渝经济区北部中心城市目标,坚定不移实施项目推动战略,坚定不移推进优势产业跨越发展、民生问题有效解决、体制机制不断创新,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了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
优化产业结构求“转变”
产业结构合理与否,反映一个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方式优劣。南充市过去是典型的以农村经济为主的农业大市,人口多、底子薄、基础差、欠发达是最大市情。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力度和速度关系到小康社会目标能否与全国、全省同步实现。南充市把突破口选在调整产业结构、培育优势产业上。紧紧抓住东部产业梯度转移和西部大开发的有利时机,深入实施“项目推动战略”,用“大抓项目、抓大项目”的方法,用“快”和“实”的作风,培育战略性支撑产业,做大做强第二产业,突破性发展第三产业。
坚持把优势资源配置给优势企业,瞄准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好企业、好项目,推行专业招商,招大引强,以园区聚企业,以企业兴产业,全市工业园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吸引入驻的上市公司总数已达到30户。同时加大对丝纺服装、汽车汽配、轻工食品等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力度,增强产品竞争能力和产业支撑作用。目前,第二产业对全市GDP增长的贡献率超过70%,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是2005年的3.5倍,年均增长28.8%。产业强则实力强,南充市始终把优势产业培育作为“十二五”发展的重中之重,全力培育壮大石油天然气化工等战略性支柱产业,再造一个“南充工业”。大力提升第三产业比重,发展现代商贸、信息、金融、保险等现代服务业,建成川东北商贸物流中心和金融中心,打造嘉陵江旅游品牌,加快建设全国知名旅游目的地。
解决民生问题保“转变”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解决好民生问题,既是科学发展的要求,也是经济发展的保障和动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人民的意愿,把造福于民放在首位,正确处理好改善民生和经济转型之间的关系。
面对被征地农民多、下岗失业人员多、贫困人口多的现状,南充市委、市政府坚持优先解决民生问题、促进社会和谐,从群众最急最盼最怨的事情入手,切实解决人民群众的具体困难和问题,坚持把推进民生改善作为扩大内需、拉动增长的重要动力。持续开展 “十大民生工程”和干部与贫困户“结对帮扶”活动,全力实施廉租房、拆迁还房、经济适用房建设和棚户区改造,把最好的地段用于安置房,保证民有其居、民乐其居。南充市还将棚改开发运营收益全部用于民生项目,最大程度地还利于民,就地统筹实施就业、医疗、教育、文体等配套项目建设。和谐的社会环境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了坚实保障。“十二五”期间,南充要把发展民生事业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正确处理富民与强市、强县的关系,加大民生投入,实施民生工程,推进社会建设,不断提高群众生活质量和水平。
改造传统农业促“转变”
为加快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变,南充市努力构建吸引民间资金投资农业现代化的政策环境,吸引了一大批本地和外地的龙头企业投资南充,培育大批农业生产公司,提高农业规模化、现代化水平。
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农村变成了农业工厂,实施千万头生猪、百万担蚕茧、百万吨柑橘、百万亩速生林、百万吨优质粮油等五大特色产业工程,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创新农业发展机制,通过“政府引导、企业带动、农民主体、协会组织、金融支撑”的“五位一体”运行机制,将农业产业化的第一生产车间搬进村,破解了丘区农民分散经营、资金短缺、致富无门的难题。南充市因地制宜创造了 “龙头企业+农户”、“专合组织+农户”、“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农户”等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十二五”期间,将以推进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为动力,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重点抓好生猪、柑橘、蚕茧、速丰林、优质粮油、有机蔬菜等产业基地规模发展,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初步形成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建设友好环境助“转变”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处理好发展与环境的关系。经济建设不能以污染环境为代价,当前发展绝不能牺牲长远利益。友好型环境依靠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得以实现。
南充市坚持优选法招商引资,将不影响生态环境、适合南充发展的优势产业承接过来,对破坏生态、污染环境的项目坚决说“不”。运用新闻、行政、法律等手段制止本地破坏生态、污染环境的行为。同时,致力于加大环保投入,逗硬落实节能减排制度,不遗余力地推进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十二五”期间,南充市将把建设现代山水田园城市作为城市的发展目标,做大城市规模,实施拥江主城、产业新城、北部新城“三城同构、紧凑发展”的城区空间拓展战略,培育城市支撑产业,力争到2015年城市人口达到120万、城市面积达到120平方公里,增强城市辐射带动能力,努力使城市更加宜居宜业,成为成渝经济区北部和川东北区域优势明显的经济高地。
作者:刘宏建
文章来源:《四川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