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习中心 >> 内部控制环境

创新经济结构 打造县域经济新形态

 

创新经济结构 打造县域经济新形态

 

20110601

  县域经济是全省经济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我省县域经济发展方式尚处于传统经济为主的落后状态。必须以创新经济结构为主攻方向,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方式整体转型,打造现代、高效、富民、生态化的县域经济新形态。

 

  一、转变发展方式是县域经济突破的根本出路

 

  实地考察表明,在同一地区、同一环境条件下、从事同一种生产项目,而采用不同发展方式生产,其产出水平差异较大。以蔬菜种植为例,同是1亩地采取传统大田种植的,年收入最高在3000元左右;采用一般大棚技术种植,最低收入也可达到6000元;而采用第五代大型温棚技术种植的,可获收入3万元以上。现实中的东、西部县域经济发展,根本上属于两种不同性质的要素和机理的增长,由此形成的差距,是靠一般的增收措施所难以拉平的。再从战略上讲,构建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就是要“化”掉传统小农经济的落后生产方式,实现城乡经济发展有效对接、收入消费基本均等。可见,发展方式变革滞后,是造成我省县域经济水平较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深层根源,解决问题的根本是要加快推进发展方式转变。

 

  二、我省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面临的突出矛盾

 

  (一)工业发展水平低,产业结构以农业为主。全省工业份额在20%以下县,有21个,占总数的1/4以上;工业份额在20%—50%之间,有40个县,为总数的48%以上,虽有一定工业,而整体缺乏优势;工业比重超50%的,共22个县(市),但项目大多为矿产资源开发,未能形成对小农生产结构的实质性改造。表现在就业上,七成以上的劳动力仍与小农生产以及出卖体力相联系。工资性收入虽近四成,但主要来自外出打工所得。24个市管区的非农产业份额相对较高,却也缺乏大型现代骨干产业作支撑。

 

  (二)产业效率水平低,特色经济“特”而不优。在陕北一些县,人均红枣面积已超过2亩,亩枣收入却不过一千多元,而当地高产枣园的亩收入可达万元。在陕北南部和渭北苹果主产区,人均果园12亩,而有近半数果园的亩收入仍停留在20003000元,最高者也不过万元左右,即使以万元来说,仍与日本苹果收入有很大差距。关中奶牛业一头牛年产奶不足5吨,而国际水平为8吨。陕南一些乡、镇人均茶园、核桃树、板栗树等都在1亩以上,多数却是用传统方式栽植。比如山阳县核桃亩产为20公斤,只相当于美国的十分之一。另据统计资料,我省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始终处于全国省级倒数23位,只相当于全国水平的70%左右。除苹果外的其他农产品产量和人均占有量都低于全国水平。

 

  (三)城镇化率水平低,村镇经济生机衰退。在东部地区和我省经济发展较快一些县里,都有一批大村大镇经济支撑全县发展。然而从总体上说,我省83个县(市)2009年的城镇化率仅为346%。大多数农村一年又一年地重复着小农生产,经济不进反退,呈现出一片衰败状态。县城是一县中最繁华之地,但产业上也没有大的起色。

 

  (四)开发技术水平低,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尤其是某些矿产资源开发地,因开发而造成水源断流、地面塌陷、空气污染的现象普遍存在。在渭河等骨干流域,受沿河工业污水排放的影响,水质也已呈现严重污染状态。

 

  (五)体制创新水平低,正向激励机制乏力。诸如长期形成的城乡分割、城乡对立问题,农村土地承包造成土地经营零碎问题,农民工在城镇受歧视问题,县域工业园区投资环境差问题,生态保护政策缺乏积极效应问题,都难以形成同经济发展方式变革的良性互动。

 

  三、在发展方式变革中打造新型县域经济结构

 

  (一)协调发展的产业结构。要突出提升第一产业。破除就农业抓农业的狭隘意识,用工业的思路谋划农业,用服务业的方式推销农业。应破解所谓“没有资源不能办工业”的简单化意识,以农副产品加工业为重点,多途径、多方式、多领域发展各种非农产业。创新第三产业的商机意识,围绕工农业发展和民生水平的提高,不断扩展服务业的发展领域。

 

  (二)现代农业综合发展结构。坚持种植业和养殖业相配套,实现两种生产良性互动和循环增收;加强农业向产前、产后延伸,在延长产业链中降成本,在加大产品附加值上提收益;纠正重生态、轻经济的林业发展观,大力推进林业综合开发,在保证生态功能的同时积极拓展林地的经济功能及贡献水平;重视特色产品的区域组合和规模化扩展,集中打造一批区域品牌产品和优势产业;积极推行农产品生产和加工的标准化与绿色化组合,靠“标准”和“绿色”抢占市场、提升竞争能力、增加经济效益。农业现代化要实行“设施化装备、科技化创新、市场化引领、绿色化管理、组织化提升、社会化服务”的全方位路线图。

 

  (三)新型工业化路径结构。在创新中选择工业发展的切入点、结合点和承载点。应立足优势资源发展开发性产业,围绕农业生产发展加工类产业,依托大厂大矿发展配套型产业,提升传统工艺发展特色性产业,引进人才、技术发展创新性产业,借助大城市辐射发展延伸性产业,利用劳动力优势发展接替性产业,依靠劳务人员返乡创业发展转移性产业。同时,强化不同产业间的连带、互补、促进关系。加快和完善工业园区建设。引导和支持产品合作研发,鼓励产业集聚、集中、集群整合。做好废料、废气、废水处理和再加工,推动绿色开发、标准生产、低碳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特色产业向现代化水平迈进。

 

  (四)市场经济的主体结构。要鼓励农民通过专业化生产和土地流转集中,实现由传统家庭的小农生产主体向市场经济经营主体的“蜕变”;继续积极发展龙头企业,带领农户发展具有市场规模的种、养产业;大力支持创办多种中介流通组织和农村超市,壮大经纪人队伍;采取优惠政策鼓励建立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推动农民生产经营互利协作。从而,最终打造一种以民营经济为主体、农民创业“变身”为主导路径的多类别、多形式、多业态相集合的现代市场经济主体队伍。

 

  (五)城乡一体的空间结构。以促进城乡对接为要领,推动产业发展为支撑,加快县城和县域中心镇建设为重点,走以产业集聚带动人口集中的路子。积极发展大村大镇经济,推动工业和特色产业向园区和适生地集中,生态脆弱地区住户向川道、塬区和交通沿线集中,有条件的小村、吊庄向大村大镇集中,积极稳妥地做好撤乡并镇和农民居住转移。

 

  (六)生态环境优化组合结构。必须把经济发展与生态优化组合放在突出地位。进一步搞好退耕还林,防止水土流失,提高区域绿色覆盖水平;正确处理生态与开发的关系,在开发中保护和修复生态;加强工业污染防治,重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努力发展循环经济;以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为重点,逐步打造绿色、清洁、健康、宜人的生态环境和城乡家园。

 

  四、政府推动县域经济发展转型的若干建议

 

  (一)明确树立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的战略理念。就是要把其作为推进科学发展的大抓手,着力于对新型县域经济结构的创新,并将其真正地纳入到县域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布局之中。

 

  (二)在统筹“三化”中确立各区域的主攻方向和重点模式。加快转变县域经济发展方式,要走统筹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路子。一方面推动经济结构由农业型为主向非农型为主转变,另一方面用工业化、城镇化带动、装备、支撑、提升农业现代化。从而,围绕“六大结构创新”,因地制宜部署关中、陕北、陕南三大区域的“转变”重点。

 

  (三)构建全方位的县域经济发展方式变革促进体系。一是着力进行农田改良、水利建设、工业园区建设、交通条件改善、生态环境治理,打造现代水平的基础设施体系;二是从有利于民众创业、有利于企业做大做强、有利于特色产业成长、有利于城乡一体化发展出发,全面创新政策管理体系;三是实行县域劳动力全员免费职业培训制度,建立各种适用技术的人才培育体系;四是统筹县域发展的各种投入资金,解决现代农业、新型工业及各种非农产业发展方式转变的资金支持体系。

 

  (四)进一步充实完善县域经济发展年度考评体系。现行考评体系缺乏效率性指标,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接不紧密。比如对第一产业只有在三次产业中比重下降的要求,却没有对其创造能力的认定,结果是一些县农业效率高,比重却大,在评比中处于不利地位。再比如,对工业发展也只看增加值变化,而对投入产出效率和发展质量却缺乏考核,同样不利于对节能减排的推动。所以,应从有利于转变发展方式的方向进行调整完善。

 

 

作者:曹 

文章来源:《陕西日报》

 

 

 

国际内部控制协会ICI中国总部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西直门外大街18号金贸中心A座1039室
官方网站:www.neikong.com 联系电话:010-68004176、68004186 传真:010-68004186   E-mail:cert@neikong.com